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淮南子》
新沂,地处苏北一隅,是一座有着五千年花厅文化历史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该市区西侧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内,这个企业随着新沂市一起兴起,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工厂发展为颇具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这个新兴企业每年都要登上一个新台阶,让我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创业者要想在瞬息万变的商海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高远的志向,洞察世界的细微之心,灵活的思维和变通的智慧,在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不断强化自己的竞争实力。它就是坐落在新沂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港路上,占地2.4万平方米的张氏磨具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的创业者就是年轻的董事长张刚。
篇一:小马乍行嫌道窄 雏鹰展翅恨天低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既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拉罗什夫科
说起张总,就应该说起他1995年开始接手新沂市磨具厂。新沂磨具厂成立于1972年,占地只有一亩半一条生产线,二十多人的镇办小型加工厂,生产基本上处于吃不饱也饿不着的状态。进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猛烈冲击,一些经不起市场考验的企业纷纷倒闭转产。当年仅25岁的张刚从父亲手中接下磨具厂,此时工厂在他父亲的精心管理和经营中逐渐步入正轨。张刚在厂里工作了七、八年,多年的耳濡目染有了一定的经验,对行业的整体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喜欢记住一些事情,虽然人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有时会成为背负。但是,遗忘有时也是不能原谅的行为,我会保留那些记忆。我可以从那里发现自己的错误,适时地调整自己。比如1995年,那是我初从父亲手中接下这个厂的第一年。”张刚不是那种只想停留在长辈业绩中吃老本的人,有自己的远大志向、理想和目标。他想发展,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知道要想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个不进则退,落后就会被淘汰的社会,只有不停发展才能永立潮头。他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他对行业的理解,经过对市场信息的整合,很快为自己列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那就是放弃以前的单一生产,综合利用工厂的原始资本,自主研发,创造自己的品牌,走一条全新的自主之路。
然而就在张刚准备大干一番的时候,1999年父亲突然因病去世,所有的重担完全落到他还并不够成熟的肩膀上。“对我来说,父亲的离去是我一生无法偿还的伤痛!”
篇二: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任何障碍都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只要有意愿,任何一个障碍都能成为一个跳板,一个反跳的机会。 ——杜伽尔
这场变故对张刚来说,既是一次残酷的磨难,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就在此时政府开始对企业进行改制,因城市发展的需要企业被指令从原址迁出,改制带来的负担和金融风险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小厂来说困难可想而知,面对困难张刚深知任何事业都没有一帆风顺的,只有战胜困难才会有未来可言。也许正是应了“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就在企业迁往开发区时,张总无意中得到一条消息,南方某省的砂布厂有套从国外进口的设备因种种原因而闲置。那套设备当时是国内仅有的三套进口生产线之一,对产品改进和企业整体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这对于改制后的张刚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他强忍着失去父亲的疼痛和迁厂的艰辛,四下筹措资金,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把这套很多人认为难以启用的设备买了下来。他和员工们以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钻研精神,吃、喝、住在车间,经过七个月的艰辛努力,终于使这套机器一次性调试成功。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正是由于正确的抉择和努力的良性效应所致,公司慢慢发展起来,成了现在占地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6万余平方米的规模。员工也由最初的20余人增加到120余人,总资产达4000余万元。
“无论民营国营,其潜在的发展危机大多源于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忽视内部管理,企业的高瞻远瞩,管理部门的稳扎稳打此时显得尤为迫切。‘科技兴企,做强做精,不求盲目做大,注重高科技产品,厚积薄发,让企业具有竞争力。’是我们的创业理念。”这是张总历经十余年所悟,树立了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导入了先进的经营模式,确立了明晰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构筑了决策科学化、工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张氏磨具得以在当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做企业难,做不停发展的企业更难,做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难上加难。”这个观点适用于所有企业。在张氏企业,我们不难感受到他们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虽然公司有生产全树砂布近20年历史,在国内涂附磨具行业中属于起步较早,规模较大,且曾是国内具有进口自动化生产线和全套转换线的三家专业厂之一。但在成功面前,没有谁敢沾沾自喜,他们总是以如履薄冰的态度来经营管理,以敏锐的目光洞察市场,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抢占先机。
“在市场变化急遽的竞争中,信誉与创新是战无不胜的至理名言。”错位经营,做高端产品,走高精细化道路。公司成立了以创新为主的磨具研究开发中心和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聘用了韩国专家及上海、郑州等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敢于开拓和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已成为张氏磨具用人的重要标准。正是这种创新的氛围,产品种类不断扩大。如硬布基、柔软布基、纸基,其中布基又分为聚酯布、混纺布、全棉布,并分为重型、中型、轻型等;柔软砂布有砂带布和手撕布,纸基则有E、F型等多种。并有氧化铝、黑碳化硅和锆刚玉三种磨料供选。2004年,公司又投入近千万元,新上了布基生产线和粘结剂生产线,使公司在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中,站稳了脚跟。2003年公司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公司被省科技厅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张氏磨具已经成为涂附磨具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公司生产的全树脂砂布、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树脂砂布、高强度聚脂砂布、软木精磨砂布五个产品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全树脂砂布评为徐州市名牌产品,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2007年弓弩牌商标评为徐州市知名商标,2008年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省民营科技企业、徐州市优秀民营企业、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的信用企业、、新沂市十佳创新企业。十余年的奋斗和不懈努力,张氏磨具终于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厂成长为大家刮目相看的知名企业!
篇三: 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
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肖伯纳
张刚身材适中,有南方人的精明能干,清秀而内敛的面庞,一双透露睿智的明亮的眼睛。或许是他天生就与经营有缘,也许是他的出生受到家庭环境的薰染。
“机遇很重要,但企业管理更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企业管理中人才是第一资本,合理使用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公司管理中,张总彻底摒弃了“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敞开大门广纳人才。“以人为本,善待员工。”这是张氏磨具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如此迅速的法宝。企业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0.4%。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占职工总数的22%。对于人才的吸纳和稳定,张总一直这样坚持着:
一、合理安排,适才而用,是员工积极工作和绩效显著的最佳方法。把自己的事业与公司发展连为一体,是每个员工都快乐而为的事情。
二、创造轻松环境,给予发展空间。一个轻松的环境和可以发展的空间,能让大家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三、适以表彰,平等待遇。从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到普通员工,只要有真本事,对公司有贡献,平等、优越的物质待遇是员工安心工作的动力。
在一个企业中,“追求工作的高效,在轻松与乐趣中发挥特长。”更为快乐!一条人性化的规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质量,还培植出了公司诚信、务实、和谐、创新的精神氛围,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这不仅仅是对专业技术知识,更是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一个企业的成长与壮大,员工素质的高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结。‘以人为本,诚信服务’,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公司的这一经营理念就无法得到落实与完善!”
篇四: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只靠信念虽然可以做出奇迹,但这只是表面。意志,不错,意志越坚强,工作越能完成。 ——杜伽尔
“我的目标是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企业。”张刚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直到2004年张刚才从生产第一线上退下来,对于这个曾身兼员工、技术骨干、销售、老板职务于一身的人,我们除了敬佩还能说些什么呢!一个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人,会把一切应尽的义务视为自己的天职,把不断地学习当成生活的根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就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增长见识,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敏捷,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的馈赠,使自己既宽容又坚忍不拔,加强修养,提升自身形象。
2008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市场受到了冲击。面对这种大趋势制定了八大措施,以不屈的意志和团队一起,奔波在国内与国际的市场中,他懂得生活中没有一条出路是容易的。凭着他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的不屈努力,在整个市场都不景气的状况下不仅没有造成损失,反而稍有上升,产品出口达26个国家。
饮水思源,发展起来的张刚始终没有忘记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成就了他的事业,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回报社会也就成了他不泯的愿望。每年向国家缴纳位于全市第27位的税金,投入数万元的资金用于各项公益慈善事业,为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向贫困职工捐款,救助失学儿童,捐助贫困大学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他个人捐出了一万元现金,还发动商会捐助了十余万元,得到了社会重视和嘉许:2002年、2007年他两次当选为新沂市政协常委;2007年当选为徐州市人大代表,并获得“江苏省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资格”;2008年荣获第七届“新沂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获得江苏省首届民间优秀发明人二等奖。
这就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一群锐意进取且意志坚强的团队,诚如张刚所说,“我们的责任还很重,路还很长,不能有半点松懈,还需努力拼搏、开拓、创新,一如既往……”看着他充满自信的眼神。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像这样一位心存高远志,勇向涛头立的企业家,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