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在日资企业的帮助下,进入涂附磨具工业用布领域
上世纪90年初,杭州萧山地区纺织业很集中,利达纺织是其中之一,主要生产民用纺织品。而当时的日本,用工成本非常高,于是他们想把原材料采购市场转移到中国,因为当时国内的劳力成本比较低廉。也因为这个机缘,萧山利达公司开始与日资企业合作,并于93年开始开发工业用布。
当时国内涂附磨具工业用布没有成熟的工艺技术可以模仿。我们想当然地以为,民用布做到了,工业布应该很轻松。其实不然。民用与工业布虽同属一个行业,但两者相隔一座山。里面有很多因素我们不能掌握,比如原材料的选择,你可能认为这个东西就行了,其实不是这样,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稳定性。但当时的中国技术保证不了它的稳定性,一是工人的素质比较低,二是机器设备比较简陋,所有的生产要件都处于很原始简陋的状态,无论从纺纱技术,还是别的细节上都做不到。所以当时日本人来公司考察的时候,就从原料上开始抓了,每一样工序、流程都不放过,因为往往有可能是一些小毛病、小细节可能酿成了大问题。因此所有的技术、装备就靠自己研发。外方人员对此也较重视,有些配件、辅件都是他们从别的企业偷着学过来支持我们。当时我们做得很不轻松,可以说很辛苦。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开发出了七、八款工业用布。
我们习惯上常说自己属于“纺织行业”,但进一步细化,其实“纺织”这两个字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一个是“纺”,一个是“织”,它是两个工序,平时我们总是误把它们混为一体。当时日本人到我们厂时,首先把这两个工序分开,将这两个工厂也是分开的,所以我们在做工业布的时候,纺纱有纺纱的要求,织布有织布的要求,每道工序都是分开的,不是随便混为一体的。
做涂附磨具工业用布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工业用布加入涂附磨具行业有种尴尬的味道。涂附磨具被归类于五金行业,我们本身又属于纺织行业,当我第一次进入这个行业时候有种找不到家的感觉,进也不是,不进也不是。进是因为这里有我的客户,我需要为他们提供配套服务,但进来吧,我们又是一个纺织企业。当年我们申请参加德国科隆五金展,就被主办方给退回来了:你一个纺织企业到五金展会凑什么热闹。后来我们陆续参加了一些国内的展会,也是很尴尬。近几年我们相继开发了一些其它用途的工业用布,如户外用品布,用于电子行业的防静电布等等,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这几年我们有7、80%的精力都用在这些方面了。因为做涂附磨具工业用布有一种被忽略的感觉。
90年代,加工一米布利润是论“元”的;现在是论“角”、有时甚至是论“分”的
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外生意不是很好做了以后,我们逐步把市场转向了国内。但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一是回款很慢;二是很多时候收不到现金。造成企业的现金流存大很大问题。
现在企业的利润水平跟过去真的是没法比。90年代,加工一米布的利润是论“元”的;现在是论“角”的 ;有时甚至是论“分”的。但是成本90年代一个工人500元/月就很开心了,现在没有4、5000元/月是没有人肯做的。人工费增加了近10倍,但是工业布的加工费却下降了2/3。原来5元/米,现在3元/ 米都不会到。这样的一种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呢?一是没有能力研发新产品,二是没有能力更新装备,竞争能力势必越来越差。近年来,杭州萧山有2/3的纺织企业趋于倒闭,主要就是因为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力越来越差。
跟过去相比,现在有很多因素把利润侵蚀掉了。一个是财务成本。现在能按一个月的帐期给你的客户已经是很不错了,有些甚至要拖二、三个月,这样企业的财务成本就增加了。第二个是承兑问题,只要一接承兑,不管是三个月还是六个月,企业的财务成本就又增加了。假如一个企业的帐期是二个月,承兑是六个月,那么八个月后我们才能拿到现金。假如企业是大卷织造商,从定购原料、到储存、到织造、到销售,如果马上能卖掉,那么周期是20天到一个月,如果再库存几个月,那么这个周期基本上一年了。如此长的周期,正常吗?它已经很不正常了!这一年的利息摊到财务上成本是多少?这还算是好的,起码织造出来的东西全部卖掉了,还有一种用户是这样的,你给他做好的东西,他让你一直放着,可能过了几年以后再来消化这些东西,我们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客户。因为一个客户需要的原材料不是一个品种,这几个品种每年都是在晃动的。我遇到一个客户是这样的,他下了一万米订单,是小样中的大样。然后又下了10万米的单子,他需要多少,提多少。但有时候他对市场的估计判断是有误的,一段时间之后,这个面料不流行了。东西放在仓库,放一年加工费泡里面了,放两年企业就亏本了。所以有时候我对这个行业有点看不惯,主要是7、80%的风险在我们这边,利润却连他们的1/10都不到。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我们的利润低到这种程度。
还有些无因的成本,行业之外的人是看不到的:比如员工的补贴、设备的改造、折旧等等;二是产品的研发费用,采购商只知道我们把订单给你了,你们就要把产品做好;三是在当地的一部分交际费用;四是人工费用每年3—5%的递增,国家的税费每年也在递增。
把浪费的原料、工力一点点地消化掉,实行数据化管理
作为萧山利达,我们现在就是把浪费的原料、工力一点点地消化掉,实行数据化管理。德国金士薄到我们企业考察,要求我们实行数据化管理。当时我认为数据化管理就是把数据通过电脑从这里转到下一道工序,恰恰不是这样的,他们的理念是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体现每个工人做了多少产值、效率,把所有的东西用数据体现出来,但当时我们国内却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国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是因为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把有些方面都忽略掉了,好像损失那么一点点,无所谓。那么利达这几年就是一直在抓被我们忽略掉的这些东西。利达这两年也在开发一些新产品,利润已经很薄弱了,为什么?因为国内涂附磨具行业里所做的就那么几个产品,我知道的K51布现在已经变得一塌糊涂了;311布也变得一塌糊涂了;PC226、PC220、PC200都已经出现了。因为大家都在控制成本,产品已经没法给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了,大家都在想办法、动脑筋。但是大家要在这些方面动脑筋,其实就会很影响产品的品质。所以利达目前就是加强自身的管理,把管理节省下来的成本用于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利达也在做装备改造,因为硬件的东西往往是不能用人工代替的,人工贵了,就要用机器的自动化来代替,该人工的就人工,该自动化的就自动化,一台机器的投入可以解决很多人工投入的成本。比如我们研发一种从打卷到验布一体化的自动化装备,最起码可以节省两个人工。
纺织行业员工难招,技术工人更是断档
说到人工,其实现在工人也很难找,技术工人更难找,办公桌前要坐个人确实很好找。这是因为纺织行业作息不稳定,要二班甚至三班倒,工人365天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越是这样越是没人愿意干。再一个是工作环境不好,噪音、尘埃,年轻人都不愿意做。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技术工人断档,像挡车工,有的50多岁了还在干、带着眼睛在干,眼睛已经老花了。我们也想用新人来代替,但是新人代替不了,我们培养了几个新人,干了几个月都不做了,受不了。一个小伙子连25公斤的纱包都扛不动,背起来时腰都压弯下了。所以现在企业一线员工青黄不接,技术工种更是这样。现在企业的人工成本确实大大超出于机械化的东西,所以我们是能用铲车就用铲车,能用机械就用机械,能用货架就用货架,尽量把人工降低到最低化。人工有两个费用,一个是人自身的投入费用,一个是管理费用,费用很大,所以能用机械代替的决不用人工。
我很反感一种现象,好像我们很卑微,被上游施舍
现在我很反感一种现象,好像我们很卑微,被上游施舍。我给你订单做,欠你一两月钱也是应该的,甚至我还遇到过有的客户要求我们给他铺货,问我“你应该铺多少资金给我”?我在想,我们做生意怎么就做到这种程度了?所以从今年开始,利达相继停掉了一部分国内业务,又回到了国外。我觉得国内对我们的尊重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水平。不管是这个行业也好,你做的这个产品也好,给你的附加值也好,都没有达到国外对你的尊重。外国人认为,你做你这一块,我做我这一块,你好了,我们也好了,他们更好。国内目前远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现在萧山这边的很多轻纺企业又陆陆续续回到了国外市场,哪怕利润低一点也要跟国外做。今年我在跟一个日本企业做生意,说实在的,我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企业利润应该是很高的,但实际上今年他给的利润很低,这里边有很多因素,一个是日元贬值,另一个他们还是很厉害的,有很多东西都是在中国采购,他们也在比较。我们跟他做有两个好处,其一跟他做,他的利润没有给我卡得很死,起码加工费在3元钱以上,3—3.5元,没有这个价他也不可能跟我合作。他说我们合作,有什么条件可以摊开来讲,你要多少加工费、多少利润大家都可以讲;第二,资金是有保障的,我卖了多少布,他始终是在约定的时间给,不可能欠一欠,延一延。为什么喜欢跟日本人做生意,因为日本人有这种刚性在。如果他们那边做得不对,他会打电话过来,还会给你道歉。有一次一笔货款因双休日延长了两天给付,日本人就打来电话特意说明。这在中国根本做不到的。正因为这两个因素,我跟日本人做生意了,不管他们怎么样,我在这个行业里得到他们的重视、尊重了。
把行业常用的产品定一个合理的范围,规范市场
我统计了一下,我们行业里通常的产品其实就两个产品,一个软布即PC226,这款这品大家都在做;第二个是311。这两个是通用的产品。各家齐放,中间又有很多变化,所以参差不一。比如311在北方是用11支纱,南方是12支纱,跟国外做是1216的,但是它的密度不一样,它是8650的,南方是8350的。当然这只是面上的一些变化,骨子里还有很多变化。5050的、3070的、8020、9010等等很多。我想是不是可以协调一下,把常用的这两款产品定一个合理的范围。
希望内部团结,不要内讧,增加话语权
很感谢协会召开这样一个会议,让我们有机会把我们想说的、想做的东西说出来。希望大家多多地沟通。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一致,能把我们的竞争力、话语权增强一些。如果我们自己内部再恶意竞争,相互之间为了这个量互相抵触竞争,我们的企业就不会长久。因为我们没有生命力,没有改造和自控的能力,没有资金去支持研发、改造设备。这样我们在行业中的地位更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