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良明工贸总经理钱良
是啊,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在几乎全靠手工制作、劳动力最为密集的百页片制造领域,哪个老板不焦急?哪家企业不盼望有种能替代人工的机器出现,来帮他们突围解困?
当然,机器是早就有了,只是太金贵。对于中国的涂附磨具制品企业来讲,国外的全自动摆片机犹如奢侈品,只能欣赏,却消费不起,大家更盼望物美价廉,适宜制品行业国情的机器诞生。于是也就难怪,当东莞誉达举办国内首次“百页片全自动摆片机”推介会时,会在业内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一种企业行为却能引起整个行业的围观。


近来,两位美国人写的一本书——《奔跑的红桃皇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在中国各地逛了三年,走过北京中关村、上海黄浦以及广东的东莞后,颠覆了对创新的理解:并非只有发明、创造才是创新。他们说,给我们留有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些在国际媒体中崭露头角的大企业,反而是那些以产品制造开发为主的中小型制造业公司,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无法得到国家的支持或补贴。虽然这些公司并非发明家,但却是真正的创新者。因为他们不但能够适应环境、简化流程、改善产品降低成本,还能让自己在全球市场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中国跟随先进技术的变化生产更优质、更低廉的产品。虽然没有超前,但绝对没有在变化中落后。中国将技术革新伴随的风险降到最低,并根据市场要求快速行动。这虽不是“创造性创新”,却是“做得更好的创新”,也许正是“中国式创新”。 这两个老外眼中的“中国式创新”有些过于另类,但《奔跑的红桃皇后》正式出版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其评价为“谈论中国的创新问题时应该参考的重要书籍”,被公认为应当关注的少数意见。
应当感谢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国际关系系教授布莱兹尼茨以及他的同事迈克尔·默弗里,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国内现阶段普遍的创新活动做了正名,让我们做起事来不再有心结,干起活来更加理直气壮。
在春节前的涂附磨具制品上海同行新年会上,记者见到了几位“海派”“第二次创新”者——全自动摆片机的开发商和生产商,其中上海青浦良明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钱良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是一个大小老板云集的时刻,不少企业家专程而来。无论谁到场,总会引发一阵或大或小的兴奋与骚动。而当钱良这位身价千万、在自动摆片机开发领域小有成就的他前来参会时,没有显示出丝毫的兴奋与张扬。他掐着点离开自家的全自动摆片机匆匆赶到到会场,与同仁稍事寒暄便静静地坐在位置上。身上一件老旧的运动服外面套着临走时妻子递给他的PU夹克“礼服”,不知情者会误以为是饭店的维修电工在值班。
会后晚宴的间隙,记者抽空与他攀谈起来。一交流你才发现,这个个子不高、低调淡定的老板其实浑身充满了激情和能量。他思维敏捷,目光犀利,讲起话来嗓音嘶哑,但语速极快,滔滔不绝,说起自家的全自动摆片机如数家珍。当然在不停地讲述自家机器的时候已经免不了对别家机器作了对比与评判。这也难怪,人非圣贤,难能脱俗,好在他自己也非常清醒:现在谁说了也不算,要等一年半载之后市场来做结论。
交谈过程中,不时有人前来向他讨教或咨询设备,他总随口告诉来者:“等会,我这正有事!” 这是一种淡定,或是一种自信?或是口牌后面的自信与淡定?
交流中他始终在强调一个概念,“‘傻瓜’式自动摆片机”。他是做这一行的,十分清楚这个行业的劳动力素质。如果因为上了全自动设备,操作工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才能摆弄得了,那么眼下是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这样的结果无论对开发商还是使用者都是非常不利的。他希望自己开发的设备操作起来非常简便,程序设置非常简单,操作工、维修工稍加培训就能胜任。
他的努力在一家用户那里得到了印证。一家企业曾一直在为一设备开发商提供试验,最后却选择了钱良。记者问“为什么?”用户说:“他的设备对工人的要求相对不高,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操作了。”
要别人简单,自己就得复杂。要别人省事,自己就得费事。
这位上海同济大学机械专业科班出身,又是涂附磨具制品专业生产商,可谓既懂技术又了解需求。因此,他在自动摆片机的开发方面比别人更多了一点优势,也多了一份责任。
2011年9月份,良明公司开始研发百页片自动摆片机,2012年3月份样机诞生,2012年的7月份投入生产使用。产品虽然在韩国、泰国等亚洲国家都有了销售,但至今他仍在不停地琢磨着、改进着。在他的车间里,有两台设备始终在不停在运转着,由他的妻子亲自操作试验。他随时随地地观察、记录、改进。有时候,设备已经出售给厂家,他试验成功了一个改进的地方,他会再追到厂家进行改进置换,使机器更加完善。
他说,自己的“傻瓜”系列设备,调试、设置都非常简单,同时把稳定性放在第一位。设备的一些不到之处和小毛病,通过一年来的运行不断地得到完善稳定,有的已经达到了一流的“傻瓜”原理水平。操作工只要稍微熟悉一下,三、四分钟就可以设置完毕一种规格到另一种规格的转换。我们的机器是多样化的,能做75盖、能做四层、三层的,还能做花碟,目前国内任何一家三寸百页轮还有花碟都不能做。
看来,他对自己一年多的成果是非常满意的,也是很自豪的。同时他也深知,百页轮产品随着市场需求一直在演变,所以他的自动摆片机也必须随之进行改进进化,对一些制作复杂,生产环境严峻的产品也都得能胜任,做到一机多用。他也透露了一个消息:自己已经在小砂带自动生产线方面投入了相当的精力,想在砂带生产的自动化方面有所作为,预计今年内可以拿出样机。
记者问,现在有不少人都认为生产全自动摆片机是很好的挣钱机会,既然自己的机器已经相对成熟,为什么不大力推销?
他说,“中国有个群体叫跟风族,懂技术的跟,不懂技术的也跟。有好多人都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好多目前正在做的企业其实根本不成熟。我们是做百页轮出身的,我们更懂得怎么才能做出更好的百页轮,对一些生产过程中的详细参数都了如执掌,这样才能把百页轮自动化设备做出品质。
为什么我们不卖技术?因为中国有个传统,都想做强者不想做弱者,而且带着一种自相残杀的方式,这都不利于行业发展。参与市场竞争,一是价格竞争,二是质量竞争,不能打价格战,行业千万不要再出现恶性竞争。设备不是价格越便宜越好,必须要保证品质。不能走老路子。但是恶性竞争短期内无法改变、无法避免。大家现在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内市场说大不大,如果只以国内为市场,卖个3、4年就卖不动了,达到饱和度了。
我们发展这个机器的目的,就是想把国内百页轮提高一个档次,同时还保持现在的价格优势,提升百页轮的产品品质。因为机器比人工更能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产品。”
谈到产品上质量、上档次,他特别希望通过协会的努力,能够制订出台有关百页轮产品的质量标准,规范市场,提升产品品质。
记者问,不卖技术,造这么多设备做什么?
他说:“自己用”。“我们的方向是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逐渐摆脱用大量的人工做低端产品的模式,往高端产品发展。”同时,他还有一个宏大的战略规划:打造世界百页轮制造基地。计划上马50台全自动摆片机,通过自己的先进生产技术、低廉的生产成本和较高的生产效率,把企业打造成世界级的百页片生产基地,让全世界的采购商都来采购自己的产品,把自己的百页轮大量地推向国际市场,也参与国内的市场竞争。
他也给出了时间表:“今年6月份会邀请有关领导来我公司参观,让大家看看一个规范的百页轮生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