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他四处奔波干活为的是给自己挣口饭吃;
合作社里,他首要的责任是让社员及家属们都有口饭吃;
“文革”之后,他孜孜以求地要为弱小的涂附磨具行业组建自己的组织,为的是要让兄弟们有一个可以交流互助、抱团取暖的“家”。
一个人要赢得人们的尊敬、爱戴不在于他的能力大小、学历高低,财富多少,而在于对他人的责任与奉献。
分会换届后一次不经意的“亮相”,让后辈们领略了这位行业前辈的风采
2010年11月17日,全国涂附磨具行业信息和原材料交流大会在贵阳召开。大会即将开始之际,一位满头银发、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在儿子们的陪同下,来到了会场。立刻会场一片骚动:有的上前与他握手寒暄;有的向他挥手致意,前来参加会议的工信部老司长于成廷象老朋友那样上前握着他的手,俩人亲切地攀谈起来;大会工作人员赶忙在主席台上调整座次,大会开始时,这位老人被郑重地邀请上主席台。
大会开始,主持人隆重地介绍嘉宾:中国涂附磨具协会创史人;原济南砂布厂厂长刘明一。全场代表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向这位德高望重的行业前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这位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初、如今已82岁高龄的跨世纪老人,原本只是想听从孝顺的孩子们的安排,一道出来转转,顺便见见老朋友的,如此隆重的礼遇,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但是请不必不安。因为每一位行业先辈都应当被尊重;每一位为行业做出贡献的人都应当被记住。
从合作社到济南砂布厂,他的从业经历就像一部励志大片
1942年,鲁西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刘明一早早结束了苦难的童年,开始自己养活自己。这个6岁丧母、16岁丧父、当年只有11岁的苦命孩子,一路徒步从家乡走到济南,在亲戚那里借了点钱,辗转来到东北奉天(沈阳),在四平枯榆树的一家私人诊所当学徒, 15岁时再到济南的一家染房当学徒。1956年,国家实行公私合营,他由私人作坊进入合作社,任合作社第三化工社主任,由此开始了他与涂附磨具的不解之缘。
2010年11月刘明一(左起第4人)在贵阳涂附磨具行业大会上
他说:“当时的第三化工社,只有30多个人,没有场地厂房、也没有设备,由几个家庭作坊凑合起来,主要生产皮鞋油、抛光膏、木砂纸,木砂纸在合作社的产量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当时物资紧缺,没地方采购,而且即使有,也不会供应给给我们这些小作坊。我们用的磨料是矿石砂,连玻璃砂都没有,58年之后才开始有了棕刚玉;用的牛皮纸是拣来的废包装纸袋,把它展开压平,再用刷子刷上动物胶,手工撒上砂,在太阳底下晒干。我们用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创业,为的是让社员和家属都有口饭吃。大家都很卖力,慢慢地我们把砂布砂纸作为了重点。
1962年,在上海砂轮厂蒋公毅工程师的指导下,我们正式上了一条平跑小线,厂房不够长,弄成两层立体的,正式开始了工业化生产。工厂生产规模扩大,又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员(员工)。64年国家号召全国学上海,这时上砂蒋公毅设计的第一条宽幅生产线已投入生产。我们选拔了一批骨干力量,由二轻局局长亲自带队,去上海取经、学习技术。四年之后,济南砂布厂也上了宽幅生产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1966年“文革”开始,这个一直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的老厂长,却被当作“当权派”“靠边站”了,下放车间“劳动改造”。面对劫难,他没有一点灰心丧气。这个本来就是一身工人本色的老厂长,全心投入到了车间的生产当中。他什么活都干,什么活都会干,哪个岗位缺了人手,他随时可以顶上去。在他的实际掌控下,车间生产不仅没有受到影响,他自己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学习掌握了更多扎实的操作技术。到了1972年恢复工作之时,他已经成为涂附磨具行业当时仅有的三大技师之一。
到了80年代,济南砂布厂又在天津砂布厂的帮助下上了水砂纸生产线,他还带领大家进行包装自动化、粘结剂改性,上马打箱机、静电植砂机、测量涂胶厚度等多项革新或试验,这些项目有些成功了,有些至今是行业里仍在探索的课题。厂里新征购30亩地进行了第三次搬迁扩建。至此,济南砂布厂已经从当初只有30多人的合作社成为一家拥有300多名职工,具有木砂纸、水砂纸及砂布等三条生产线的专业涂附磨具企业,人均利润率居行业之首,企业还荣获了“全国大庆式企业”称号,这也是全行业第二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他是个好厂长,以身作则,两袖清风,每次调整工资,指标不够,他先让给大家,53元的工资他拿了20年;紧俏的自行车票、电视机票先分给别人,自己放在最后。厂里几百名职工,他家家都去过,只要有新学员进来,就去会家访。在职工的心目中,他就是长辈、是亲人,至今厂里职工见到他不叫厂长,而是亲切地叫他“刘大爷”。他自谦地说:自己没有别的本事,只能实干。事事能带头,就问心无愧。
他是个好党员,在上世纪80年代,他连续5年荣获济南五金公司、济南二轻局优秀共产党员;1983年还荣获济南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发起成立中国涂附磨具协会,让弱小的涂附磨具企业有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组织
每当国内涂附磨具行业的同仁们相聚在一起,说起当年涂附磨具行业协会的成立,都是一脸的兴奋、满心的自豪。因为到目前为止,这个协会仍是国内最早的、由企业自下而上自发组织成立的行业协会。在改革开放初期,她的成立为团结和促进涂附磨具这个弱小行业的整体进步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意义和作用非同一般。而她的主要发起者、组织者就是刘明一。
1989年10月刘明一(前排右4)在全国涂附磨具标委会成立大会上
在初春一个阳光温暖的午后,我们造访了前来参加《中国涂附磨具发展史》编写会议的老厂长。回忆起20多年前的往事,他的脸上依然洋溢着欣喜与满足。
他说:我们涂附磨具行业在当时还非常小,也比较特殊,除仅有一个砂布车间的二砂和三砂直属机械部外,其他厂家一般都不大,甚至很小,地方国营的都不多,很多都是集体企业,其归属也十分不一样,有的属机械局、有的属二轻局或民政局,还有的归属区工业局或乡镇,得不到上级部门的重视。不用说机械部了,就连当时的中国磨料磨具工业公司也只重视砂轮行业,涂附磨具这个小行业在公司根本挂不上号,中磨公司召开的一些会议、活动都不通知涂附磨具的企业参加。三磨所虽然不是行政性领导机构,它的情报部门和标准部门有时还召开一些专业性的会议,但通知参加的单位也不全。在这种情况下,大概从1982年开始,我就用写信和借外出参观学习、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和兄弟厂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商量和探讨成立行业组织的问题。我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如果能在行业内部成立一个松散的组织,牵头在行业内多召集几次会议,为行业内的各企业服务,给它们牵线、搭桥、沟通情报、相互交流不就更好吗?比互相你来我往,更能节省时间、减少人力物力的费用。
可是,在当年计划经济的时代成立协会却是十分不容易的。多方请求后的答复意见是:成立行业组织是行业发展的方向,有的行业也在酝酿成立协会,但现在还没有先例和成熟的经验,还是等等再说。
但是刘厂长觉得不能再等了。他和沈阳砂轮厂的孙德一厂长一道,继续奔走,终于得到了有关方面的支持。1984年的5月27~30日,涂附磨具协会成立大会在济南泉城大饭店隆重召开,山东省和济南市的有关领导也参加了会议,首批28家企业成为首届协会会员。这是涂附磨具史上召开的第一次专业盛会,涂附磨具协会也为中国最早自发成立的行业协会。
断断续续的几年私塾加上国家解放初期的夜校扫盲,是他所接受的全部教育;从合作社到集体制的济南砂布厂,其规模和技术水平比不上当年的几大国有磨料磨具企业,但这并未影响他成为行业前辈、涂附磨具的制造专家;并没有影响他成为行业协会的创史人、涂附磨具界公认的“老大哥”。因为他心中有动力,身上有责任。作为厂长他想的是要让所有的职工和家属都有饭吃、过上好日子,因此他要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行业同仁,他想让大家能像兄弟一样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因此他才不遗余力地要组织建立行业协会。
如今已82岁高龄的他,与老伴一道住在孩子们给他买的别墅里,每天早上沿着绿树成荫的山间小道散散步,吸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身体,回来看看报纸,不时被孩子们带着国内国外出去旅游,怡然自得,幸福安祥。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认为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踏实”。因为“自己没有做过对不起人的事,人对你有个好评价,一辈子有个好‘名声’”。